医学生们大多对医患关系持乐观态度
(Mar 12, 2014)  父母都是医生的缪语,坚定不移地要走“当医生”这条路。在他眼中,医患关系呈现出来的常态,是和谐、美好的。从小到大,他最常见到的患者,就是那些经其父母抢救渡过难关的叔叔阿姨,“他们登门拜谢,我觉得做医生特别有职业荣誉感”。
大一学生罗兰(化名)的母亲,是清华大学附属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。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医患矛盾而选择毕业后转行时,他坚定地回答,“不会”。小罗想当一名能改变当下医患紧张关系的良心医生,“我要通过我的所作所为,来改变行业现状”。
大三学生徐朔长期坚持自学法语,不久前的一则法语报道,令她对我国医患关系的未来充满期待。今年 1 月,因为药物污染,法国有数名婴儿在被输入污染药物后身亡,造成数案连发的典型医疗事故,但婴儿家长全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。
“这明显是医院方面的过错,如果发生在我国,家长的第一选择会是什么?会不会在医院门口示威?会不会报复医生?”徐朔认为,未来政府在医疗改革、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上的创新举措,是挽救医患紧张关系的
根本,“关键是一个公民法治观念的建立”。
与医患关系给医学生们带来的困惑相比,其他一些问题似乎更容易令这些正走在行医路上的孩子们有挫败感。
徐朔在医院见习的这几天,常常为“医学的局限性”感到难受。“明明护士已经做了所能做的一切,病人还是离世了。”这些事儿,多少令此前觉得“医生无所不能”的徐朔有挫败感,“其实这种局限性与患者对医生的高期望之间形成的差距,造成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医患冲突”。
徐朔说,由于大多数人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,很多患者会以为医生失误导致治疗失败,事实却并非如此。
梁钦老师在自己的周记里提出了对 2014 年的“新期望”:我们期待公共医学素养的普及,期待医学人文教育的深化,期待一个安全合理的就医环境,期待学生们能够坚持最初的梦想,奔走在行医的路上
 电视艺术学专业毕业的梁钦说,媒体对医患关系的炒作有些过了,“我问身边的朋友和医生们,为什么会觉得医患关系这么紧张,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,网上看到的呀”。梁钦说,医患关系实际上没那么可怕,只是报道得有些多了。
医学生们大多对医患关系持乐观态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