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亚健康”还是“不健康”?
(2015/6/16 05:52).  最近,著名科普網站果殼網的微信公眾號發表了《揭秘保健品騙局:你還要被「亞健康」忽悠多久?》。這篇文章指出,「世界衛生組織都沒對亞健康做出明確定義,根本就不可能去做個亞健康狀況調查;而中國居民的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中也沒有亞健康的字眼」,所以坊間流傳的 60-70% 的國人都處於「亞健康狀態」這個說法沒有依據。另外,6 月 7 日發表於 Lancet 的一項研究顯示,世界上只有不到 5% 的人可以稱得上完全健康。
Lancet 的這項研究顯示,全世界只有 4.3% 的人沒有疾病或外傷的後遺症,也就是說其餘 95.7% 的人都有至少一種疾病或外傷的後遺症。這 95.7% 的人,是屬於健康、亞健康,還是不健康呢?
「亞健康」這個詞與之對應的英文詞彙為「subhealth」或「suboptimal health」,但在英文醫學文獻中很少見,即使有也都是一些中國學者在用。據稱是一位叫王育學的人最早提出了「亞健康理論」,把介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「灰色狀態」稱為亞健康。但關於亞健康的描述普遍都比較模糊,有些數據根本查不到出處,很可能是杜撰的。
事實上,「亞健康」、「排毒」之類杜撰出來的養生概念或由於缺乏證據和數據支持,一方面流於空泛,缺乏實用價值;另一方面容易為一些商家或騙子用來牟利。而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宣傳,也使得缺乏科學素養的群眾更加容易受騙上當。亞健康的理論缺乏證據支持,糾正亞健康的方法也缺乏證據支持,但由於「保健品市場,」缺乏監管,部分商家和媒體缺乏責任感,民眾缺乏科學素養,使得這些缺乏證據支持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了斂財的好工具。因服用所謂「排毒」、「改善亞健康」的保健品而導致病情延誤,甚至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事例屢有發生。
要說「亞健康」空泛吧,還真有人總結出了所謂「亞健康的 10 大典型症狀」:心病不安,驚悸少眠;汗出津津,經常感冒;舌赤苔垢,口苦便燥;面色有滯,目圍灰暗;四肢發脹,目下臥蠶;指甲成像,變化異常;潮前胸脹,乳生結節;口吐黏物,呃逆脹滿;體溫異常,倦怠無力;視力模糊,頭脹頭疼。但是,這些「亞健康」的典型症狀中,有些是人體正常的生理或老化現象,有些則已經是疾病的症狀了。如果把什麼都一把抓到「亞健康」這個筐裡,輕則沒事找事,自己給自己吃藥;重則延誤病情,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。所以說,如果你覺得身體不舒服,不要給自己戴上「亞健康」的帽子,而是要到醫院裡去檢查,找到病因,有病治病。
也許有人要說,我確實覺得身體不舒服,但是到醫院裡就是查不出什麼病來,這不就是亞健康嗎?很遺憾,仍然不能稱之為亞健康。這種情況,有可能是有些疾病現有的醫學手段檢查不出來;或者是一些疾病的前期或早期,還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;再或者是一些心理社會因素造成的。本文開頭介紹的 Lancet 那篇論文指出,全球範圍內患病率最高的 8 種疾病包括:無疼痛的齲齒、緊張性頭痛、缺鐵性貧血、年齡相關的失聰、無症狀生殖器皰疹、偏頭痛、腸蛔蟲病和 G6PD 缺乏症性狀。而引起長期健康狀況不佳的主要問題包括:腰背疼痛、抑鬱、缺鐵性貧血、頸部疼痛和年齡相關的失聰。可以看出,這些疾病往往都很隱蔽,臨床表現不典型,它們會讓你感到不舒服,但你卻可能不認為這是病。
中國公共衛生專家黃建始教授認為,像「亞健康」這種沒有獲得世界主流認可的理論,可以在學術界內部討論。但是由於它本身不能指導日常生活或臨床工作,反而淪為保健品商家騙人錢財的工具,所以在現有國情下,不應該把亞健康當作一個科學概念向大眾傳播。相反,我們應該向大眾傳播正確的、有確切證據支持(實証醫學 evidence-based health management & healthcare)的防病治病理念和方法,這才是醫學工作者和媒體應該做的。(原作者:蔡曉峰。僅做參考;有關實證健康管理和健康檢查以及健康提升,請參考本院預防醫學健康管理中心網頁)。
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Collaborators. Global, regional, and national incidence, prevalence,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01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188 countries, 1990–2013: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. The Lancet, Published Online: 07 June 2015.
“亚健康”还是“不健康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