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頸癌

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,可分為口腔癌、鼻咽癌、口咽癌、下咽癌、喉癌等,且90%以上的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癌。雖然對於國人影響甚大,但也並非完全無法治癒,除了改善不良生活習慣,減少抽菸、喝酒、嚼檳榔之外,早期治療也可以達到不錯的療效。
 
頭頸部癌症除直接造成個人健康的衝擊外,也對家庭、社會、經濟及生活品質等問題造成嚴重的影響,值得特別的注意與重視。
 

頭頸部的構造及功能

頭頸部的解剖構造,可依位置不同,分為鼻腔、口腔、咽(含鼻咽、口咽、下咽)、喉、頸及唾液腺等部分:
 

鼻腔

鼻腔前方由鼻孔開始,向後與鼻咽部相接。上接顱底部,下與口腔藉由上顎所分隔。鼻腔作為正常呼吸道的起點,除了本身是氣體的通道之外,更有過濾灰塵、調溫、加濕空氣以使空氣進入肺部時不至於過冷、過乾。鼻腔上方的嗅神經則提供了重要的嗅覺。鼻腔本身也對說話時的共鳴與構音有重要的地位。在鼻內有著呼吸道的第一段防禦機制,故鼻腔也是人體防禦感染的一道防線。
 

口腔

口腔包含上下唇、頰黏膜、上下齒齦、臼齒後區、口底部、硬顎、前2/3舌。口腔最重要的功能是攝食和說話,與攝食相關的又可分為咀嚼、消化(部分食物)、吞嚥。
 

由上而下依序為鼻咽、口咽、下咽三個部分。咽依其不同部位有不同功能,鼻咽主要作為呼吸道,在發音時可調節鼻音共鳴之強弱;口咽則是口腔和鼻腔的匯流處,既是呼吸道,也是消化道;下咽則負責把口咽之食物送入食道,並防止胃食道逆流物向上進入呼吸道。整個咽部存有很多的淋巴組織,為免疫防禦之重要防線。
 

喉部可依位置分成聲門區、聲門上區、聲門下區。喉的發聲功能是人類有別於其他生物的重要表現,是人類可以發音語言的重要功能。
 

頸部

頸部是頭部與軀幹相連接的重要通道,許多神經、血管,甚至呼吸道或消化道,均須經由頸部與全身軀幹相連。另外頸部除了含有許多不同功能的肌肉束外,也有著人體分布最密集的淋巴管腺組織;亦是人體重要的交通孔道。
 

唾液腺

主要分為腮腺、頷下腺、舌下腺三對唾液腺。主要為消化功能,抗菌及保護功能,以維持正常的局部防禦力及牙齒、黏膜的保護。
 

什麼是頭頸部腫瘤?

頭頸部癌症就是頭頸部的構造出現癌病變,由前述得知頭頸部的構造極為複雜,所以又以其原發部位命名,如口咽癌、下咽癌、喉癌等。頭頸部癌症的病理表現多以鱗狀上皮細巴癌為最主,約占85%至95%,其餘則為淋巴癌、腺癌、肉癌等,但數量相對減少許多。常見的好發因子包括生活習慣(如抽菸、喝酒、嚼檳榔)、病毒感染(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illomavirus、EB病毒Epstein-Barr virus)、遺傳因子改變。
 

頭頸癌症發生原因

頭頸部的癌化是一種多重因素所造成的過程,極為複雜。而其常見的好發因子,可歸類為生活習慣(如抽菸、喝酒、嚼檳榔)、病毒感染(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illomavirus、EB病毒Epstein-Barr virus)及遺傳因子改變。
 

頭頸部癌症症狀

頭頸部癌症的症狀因原發位置不同,會呈現許多不同的表現。若是在口腔則會呈現口中傷口不易癒合且會疼痛的情況;若是在口咽部的話則會造成吞嚥困難及口臭、喉嚨卡、痛的情況;若是在下咽部或是喉部,則會造成聲音嘶啞、吞嚥疼痛、吞嚥困難,或是頸部腫塊。另外,頸部淋巴結的腫大也可能是頭頸部癌症常見的症狀,不同位置的原發性頭頸部癌症,也有可能造成不同位置的頸部淋巴結腫大,也應多加留意。
 
以上的狀況都會因為原發部位的不同,而使的呈現的症狀不盡相同,若有上述症狀,宜給專業醫師安排檢查,以免錯失治療良機。
 

頭頸部癌症診斷

診斷頭頸部癌症主要還是要依靠病理診斷,由臨床醫師取下病變組織交由病理科醫師判讀是否為癌細胞。較常使用取得病變組織的方法為內視鏡檢查,由耳鼻喉科醫師執行,經由內視鏡檢查確認是否有病變,若有病變之處則直接進行切片。若耳鼻喉科醫師評估不適合由內視鏡切片,則由臨床醫師判斷是否有其他轉移或病變之處,以選擇適當之位置,進行切片。另外醫師會依病患嚴重程度及需要,安排其他相關檢查,如頭頸部的影像學檢查(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)、胸部檢查、腹部檢查,及各項抽血檢驗,以利在治療初期能完整了解病患之情況。
 

頭頸部癌症治療

目前頭頸部癌症的治療,已屬於多專科團隊治療,除過去常見之手術治療及放射治療之外,化學治療、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,甚至標靶治療都有其角色。由於許多大型研究陸續發表,使得頭頸部癌症的治療更趨完善。目前治療頭頸部癌症的病患,其目標著重於咽喉器官的功能保存、生活品質的提升、減少遠端轉移而努力。
 

手術治療

所有的頭頸部癌症患者,在治療之前都應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受手術治療。評估的內容包括患者本身是否可承受手術的風險、原發腫瘤是否可完全清除、是否需要做頸部淋巴結廓清術、及評估術後可能造成的併發症是否會影響到咽喉機能。
 
若經由醫師評估為可開刀之患者,將會由外科醫師再進一步評估是否進行頸部淋巴結廓清、術後輔助性治療。外科醫師會視病患原發腫瘤所生長的位置、是否易造成淋巴轉移、臨床分期,來決定是否進行單側或是雙側頸部淋巴結廓清術。目前常用的頸部淋巴結廓清術之術式可分為廣泛性(comprehensive)和選擇性(selective)兩種,若臨床上無頸部淋巴結轉移,多半進行選擇性(selective)淋巴廓清術;若臨床上有頸部淋巴結轉移,則多選擇廣泛性(comprehensive)頸部淋巴結廓清術。
 
另外根據研究顯示依據病患之病理組織型態,可篩選出病患是否屬於預後不佳之高風險性(high risk)之患者,若為高風險性患者,手術後則建議給予順鉑類為主的輔助性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,將有效的減少其復發的機會。
放射治療
 
若經醫師評估為無法開刀治療者,則須接受以放射治療為主之治療方式。一般來說,目前頭頸部癌症的原發部分腫瘤所需的根除性治療,照射劑量為66-74 Gy,隨著時代的進步,照射的範圍及定位的技術均日益成熟,也能給予病患適當的治療。
 

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

於西元2003年發表的論文顯示(RTOG 9111, NEJM 2003;349:2091),若根除性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,其喉部功能保存與局部病灶控制之效果,將明顯優於僅接受放射治療治病患。而其五年追蹤報告亦顯示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,在喉部功能保存與局部病灶控制方面,仍保有相當的優勢。故目前無法開刀之患者,多半選擇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做為根除性治療的方法。
 

誘導式化學治療

誘導式化學治療,緣起於西元1991年所發表之文獻(VA-LCSG trial)指出,針對第三期與第四期之喉癌病患,將其分為接受誘導性治療及傳統開刀治療兩組,顯示接受誘導性治療之患者,其延長壽命之效果並不亞於接受開刀之病患,且相反的,誘導式化學治療之病患約有64%的機會可以保留喉部功能,此一研究顯示,在接受誘導式化學治療之下,並不會影響其治療成果,反而能有效的保留其喉部發聲的功能。相同的研究結果,亦呈現在另一個團隊的臨床研究(EORTC trial, J Natl Cancer Inst 1996;88:890),針對局部晚期的下咽癌及喉癌病患,給予誘導式化學治療,顯示可達到42%的喉部功能保存。也因上述兩項臨床試驗,奠定了誘導性化學治療的基礎。
 

姑息性化學治療

病患若有合併身體其他器官的遠端轉移,治療的策略則是減緩癌細胞增殖並促進生活品質,這一類的病患治療主要以姑息性化學治療為主。醫師會依病患的日常體能狀態(performance status)選擇治療的方式。若日常體能狀態尚佳,則可以考慮給予化學治療,一般會先以順鉑類(Cisplatin)的化學治療處方作為第一線治療,若日常體能狀態極差,則考慮給予保守性支持治療,以減輕病患不適為主。
 

標靶治療

近年來標靶藥物發展蓬勃,針對頭頸部癌症的標靶治療,也有爾必得舒(cetuximab)可作為選擇。針對復發或遠端轉移的病患,可以使用cetuximab並用以順鉑(cisplatin)為主的化學治療藥物,作為姑息性化學治療的選項。另外若病患接受同步化學及放射線治療,其治療的處方也可以選擇以cetuximab為主。目前健保給付cetuximab的條件主要為口咽癌、下咽癌、及喉癌的病人,如有年齡大於七十歲、腎功能CCr小於五十、或聽力障礙者,如需接受放射線療法合併cetuximab,則可以使用。
 

醫師介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