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i-Medical School
小兒腹股溝疝氣
小兒腹股溝疝氣是小兒外科最常見的毛病。台灣地區,根據學齡兒童調查的結果,疝氣發生率約 3%,男生是女生的 4 倍,約 4 : 1,早產兒更高,且可能發生於兩側。
還沒出生的胎兒,腹部與陰囊是相通的。正常情形下,出生以前這條通道會自行關閉。如果沒有關閉,使得腹腔內的腸子可以跑到陰囊內或鼠蹊部的位置,就是腹股溝疝氣。
病因
小兒腹股溝疝氣絕大多數是先天性的毛病,是因腹鞘狀突(俗稱的疝氣袋,位於腹腔與陰囊之間)在發育時未能閉合,導致肚子內的腸子有機會掉落在陰囊內,特別是在哭鬧,解大便等腹腔壓力增加時更容易發生,一般人將這種情形稱為「脫腸」。女性的疝氣袋則是由腹腔延伸至大陰唇處。
臨床徵狀
疝氣可能在出生後數天、數月數年後發生。
外觀上是一個無痛性的腫脹,出現在腹股溝或陰囊內。
小孩子哭鬧或咳嗽時,在腹股溝處有一個鼓起的塊狀物(有時可延伸至陰囊或陰唇),往往在臥床休息或睡覺時腸子會縮回腹腔。
有時腸子進入陰囊內之後,無法再推回去,而有腸阻塞的症狀產生。
嚴重者,腸子會形成扭結壞死,而有生命的危險。不能言語的新生兒或嬰幼兒常伴隨有哭鬧或吐奶,會說話的小孩則會說肚子痛。
診斷
分辨的方法可以用手電筒照射陰囊,如果裡面透光,就是陰囊積水。而疝氣摸起來會有空氣的感覺。但是最好還是去讓醫師診視,才能確定原因。
治療
手術是小兒疝氣最有效的治療方法。其他如藥物治療及配疝氣帶都證實無效。
手術安全且時間不長。若有疝氣發生,宜即早治療,以免疝氣囊之內容物發生壞死,增加手術的困難與生命的危險。
卡住的機會以小小孩為高,且小小孩常無法適當表達而延誤醫治,更應及早手術。所以,腹股溝疝氣必須開刀
結語
現今小兒外科相當進步,無論多麼小的乳幼兒,都能接受手術。若家長發現小孩有不明原因的哭鬧,不妨打開小孩的尿布做檢查,做到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