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Mini-Medical School

C 型肝炎

C 型肝炎是肝受到 C 型肝炎病毒 ( HCV ) 感染所引起的發炎。C型肝炎最初叫『非A非B型肝炎病毒』, 在 1989 年它被分離出來,現已被正式稱為 C 型肝炎病毒。
台灣現今約有 2 ~ 3 % 的人罹患慢性 C 型肝炎,全台灣 C 肝帶原者約有 30 ~ 60 萬人,而某些特殊偏遠地區鄉鎮 C 型肝炎的盛行率甚至可高達到 40 ~ 60 %。

感染途徑
主要透過血液和血液的直接接觸而傳染,傳染的途徑包括:輸血、毒癮者、靜脈注射 (例如打營養針)、刺青和針灸所用的針也可能會傳播 C 型肝炎病毒。帶有 C 型肝炎病毒的懷孕母親傳染給嬰兒的發生率不到 5 %。C 型肝炎與 B 型肝炎不同的是,性行為不容易傳染 C 型肝炎。

症狀與徵兆
急性 C 肝感染病毒感染期間亳無症狀,可能不到一成左右會有像輕微的類似流行感冒的症狀,例如噁心、倦怠、發燒、頭痛、食慾不振、茶色尿或黃疸、腹痛和肌肉或關節酸痛等症狀。大多數慢性 C 型肝炎的患者也沒有任何症狀,可以過著正常的生活。

診斷指標
最常見的測量指數是 丙胺酸轉胺酵素 ( SGPT, 正常值< 40 ) 、天門冬安酸轉胺酵素 ( SGOT, 正常值 < 34 ) 、胎兒蛋白 ( AF P) 、檢查血清中的 C 型肝炎抗體 ( ANTI-HCV ) 及血清中 C 型肝炎病毒的存在。
SGPT 和 SGOT 都是肝臟受損之後釋放到血液中的酵素,這兩種酵素指數在 C 型肝炎患者的身上經常會升高。在很多感染 C 型肝炎病毒的患者身上,這兩種酵素指數都會輕微上升或中度上升,這通常是受到感染的最初徵兆。

治療方式
主要治療方式為干擾素長效型 ( Pegylated interferon ) 長效型干擾素(一週皮下注射一次)和口服雷巴威林 ( Ribavirin ) 抗病毒藥劑。
其中療效最好的治療方式是干擾素和雷巴威林一起並用,其療程為 6 ~ 12 個月 。

飲食及生活指南
三餐定時定量,避免加工食品、醃漬品及發霉的食物。
患有任何肝病的患者不應食用生的或未經煮熟的魚、貝類及肉類食物。
感染 C 型肝炎的患者應當避免脂肪、鹽份或糖份含量高的食物。
許多研究顯示,飲酒過量會使 C 型肝炎的病情加劇。患有 C 型肝炎的嗜酒者當中,有 58 % 的人的病情會轉為肝硬化,而在不飲酒的患者當中,則只有 10 % 的人轉為肝硬化。飲酒會對肝臟造成傷害,建議感染 C 型肝炎的患者應該避免飲酒。
許多藥物(無論是否是處方藥物、非處方藥物)都必須經由肝臟加以代謝。因此,C 型肝炎的患者應避免來路不明藥物和煙草製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