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i-Medical School
代謝症候群-中西醫防治
傳統中醫學,強調「上工治未病」,善於調節樞機,對於慢性疾病,向來頗有擅場之地。過食和少動是「代謝症候群」的兩大主因。中醫認為,過食肥甘之品,容易壅中焦,有礙脾胃升降、肝氣疏泄。疏泄不利造成肝氣鬱滯,最終導致運化失職,水榖精微不能運化而反變生為痰濁,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所礙也是中焦氣機。少動是活動減少,脾主四肢、肌肉,活動的減少必然影響脾的健運。
因此,肝脾氣機鬱滯形成了本病的核心病机。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脾不散精,水榖精微不歸正化則為痰、為濕、為濁、為脂,進而變症叢生。其發展演變,則包括鬱、熱、虛、損四個階段。因鬱而熱,熱耗而虛,由虛及損,形成代謝症候群的發展的主線。
相當於代謝症候群的前期,如不加控制,可發展為代謝症候群。導致鬱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;一是飲食,二是情志。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,多滯中焦之氣,有礙脾胃升降氣機,形成脾氣不暢;情志不遂,肝氣不舒則導致肝氣鬱結。
脾胃是氣机升降的樞紐,主運化,脾胃氣機一滯,脾氣難升,胃氣難降,食積不化;運化不健,則水濕不化,津液不布,為濕為痰。
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肝氣一滯,血行艱澀;水液代謝受阻,也可為痰為濕。所以在這階段脾氣不暢、肝氣鬱結是其本,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六鬱則為表徵。
相當於代謝症候群的早期。飲食不節生胃熱,情志不遂生肝熱,大便秘結生腸熱。熱與痰結則為痰熱,熱與血結則為血熱,熱與濕結則為濕熱。
相當於代謝症候群的中期。熱則耗氣傷陰,導致氣陰兩傷,進而陰損及陽,陰陽兩虛。
相當於代謝症候群的後期。或因臟腑受損,或因久病入絡,絡瘀脈損而成,以此為基礎導致臟腑器官的損傷。瘀血內阻,使臟腑器官功能失調,正氣虛損,體內各種代謝失衡,從而變證叢生。
由於過食和少動是代謝症候群的兩大主因,因此少吃多動,應為代謝症候群患者所應有的基本生活模式。少吃著眼於均衡飲食,不可飢飽無度,有礙脾胃氣機,損傷脾陽。多吃甘淡性平易消化食品,忌油膩食物。多動著眼於借由四肢運動,條暢脾氣。使脾升胃降則水榖健運。
早期即鬱、熱階段,開鬱、清熱為治療手段;中期多虛實相兼,既有臟腑、氣血功能不足的本虛,更有痰、濁、瘀的標實,治療自當標本兼顧。後期諸虛漸重脈損絡瘀益顯,補虛的基礎上必須強調活血化瘀通絡。
分階段調理則鬱症時期六鬱以食鬱為核心,基本方藥可用六鬱丸、保和丸、枳實導滯丸。肝氣鬱結又應疏肝理氣,脾氣不暢則應健脾和中。脾胃鬱熱時期應開鬱清熱,宜大柴胡湯,熱盛則宜瀉心湯。虛損初為氣陰兩虛,宜參耆地黃湯;中期肝腎陰虛,宜杞菊地黃丸;後期陰陽兩虛,宜地黃飲子或桂附八味丸。
食療的介入,也十分合宜。食療可以溶入生活,從生活中進行從體質調理的工作,改善代謝症候群體質,如荷葉粥、冬瓜粥可以健脾氣;茯苓百合粥、苡米杏仁粥、荷葉山楂茶可以清痰濁,鯉魚湯可以補虛損,均可斟酌利用,進一步減少心血管病變併發症的發生。但食療不宜矯枉過正,吃得太多,畢竟多食是代謝症候群的基本原因,太多太過的食療,適得其反。
此外,氣功、導引、外丹功、太極拳、八段錦等,在某些研究中,發現這些中醫養生調氣的方式,比諸單純的運動對健康更有助益,也是值得推廣的。
熟悉代謝症候群的五大指標,若身體出現其中一個指標,就應該留意其他指標的狀況,並與心臟內科或新陳代謝專科醫師互相配合,養成少吃多運動的生活習慣,少坐車,多走路,才能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