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i-Medical School
敷臉 正確觀念
迷思一/生理期敷面膜的效果比較好?
女性體內含有黃體素和雌激素兩種荷爾蒙,月經期間的黃體素分泌增加,雌激素下降;皮膚角層代謝功能變差,反而使皮膚穿透性變好,更容易吸收面膜中的成分。不過,此時因雌激素低的關係,皮膚本身就比較容易發炎、過敏;若此時不當或過度使用,皮膚會因吸收太多產品中的「刺激物質」,如防腐劑、抑菌劑,引發更嚴重的肌膚問題。
迷思二/面膜可以天天敷?
醫學臨床上,面膜僅具有「特殊加強」效果,使用頻率需視產品成分的濃度和劑量而定;正常情況下,皮膚的生理需求有臨界點,也就是說敷臉的次數過於頻繁,肌膚吸收的有效成分也不見得會呈線性增加。
有些面膜為了強調效果,會添加含藥成分;過度使用會產生紅腫、乾癢、過敏的困擾。
建議每周敷臉不要超過 2 次,每次 10 ~ 15 分鐘即可,以免損害肌膚。
迷思三/洗澡時敷面膜效果會更好?
洗澡時的體溫和皮膚含水量高,對於面膜成分的吸收性也較好,但相對也會增加「刺激和過敏物質」的吸收量;發揮效應可能不只限於局部皮膚,可能滲入人體,引發全身性過敏反應。
迷思四/面膜敷越厚,效果越好?
敷臉效果與面膜厚薄度的關係「不大」,通常與「藥劑」濃度有關。坊間常見含藥成分的面膜,包括:添加類固醇(鎮定、消炎)、抗生素(改善粉刺和痘痘)、藥品級美白成分(促進黑色素代謝)。
迷思五/DIY 天然面膜較安全?
常有民眾利用綠豆粉、檸檬片、蛋黃等天然食材自製面膜;但一般食材並非無菌。
另外、皮膚對食物養分的吸收度不如腸胃,且食材中的有效成分是否能夠完全被解離出來? 濃度是否足夠?都是個大疑問!
迷思六/敷臉可取代正常保養程序?
醫學上認為面膜僅具有「特殊強化」的效果,與一般保養品的作用不同,無法完全取代;建議民眾敷臉後仍應塗抹乳液以完成正規保養程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