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i-Medical School
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
正常的關節腔內有一層滑膜,可分泌關節滑液,以潤滑及保護關節,但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時,滑膜產生炎症反應,關節因發炎細胞聚積而產生紅腫熱痛等現象。
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、全身性疾病,而病因仍未清楚,一般認為是一種抗原的免疫反應,可能是細菌或病毒。好發於 40 ~ 60 歲,女性罹患率較高。
哪些人容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?
根據流行病學調查,中國人的盛行率約 0.4 %,較白種人的 1 % 稍少。以此估計之,在台灣大約有十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,男女比例大約為 1 : 3,中年婦女比較容易發病。
症狀
關節紅、腫、熱、痛、僵硬。
侵犯由小關節開始,如手指、手腕、膝關節。通常是慢性,且兩側對稱。
因關節腫脹,破壞而造成畸型。關節會疼痛且僵硬,尤其在早晨最劇。
全身性器官受損:包括血管動脈炎、神經病變、肝脾腫大、心包膜炎、腎病變、以及全身症狀:貧血、發燒、體重下降。
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診斷 (以下 7 點若出現 4 點以上即可診斷)
是否有關節或關節周圍的晨僵感,且持續 1 小時以上?
是否有 3 個以上的關節發生腫脹現象?
關節腫脹,是否包括手部的近側指骨關節,指骨掌關節或腕骨間關節?
以上關節腫脹是否呈對稱性?
是否發現身體有皮下結節?
血液之特定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?
手部或手腕部位的 X 光檢查,是否發現骨邊緣的侵蝕、或關節周邊的骨質疏鬆現象?
檢查
血液類風濕性因子 (RF) 、ESR(紅血球沉降速率)、CRP(C-反應蛋白、發炎指數)、抗環瓜氨酸抗體 (Anti-CCP)
放射性攝影。
日常照顧
解除疼痛

冷敷有麻醉效果
熱敷可緩和僵硬及疼痛
按摩肌肉減輕疼痛 (不要在關節及發炎處按)
坐著休息時雙腳伸直平放
急性期臥床休息

增加關節及肌肉活動 游泳是最好的運動
避免激烈運動,如籃球、羽毛球
避免長期維持同一姿勢,站起來前先活動四肢關節
適度運動及休息
避免過度疲勞、避免提重物
生活作息 均衡三餐避免肥胖
禁食油炸及冰冷
避免熬夜及疲勞
睡前可以溫熱敷
使用舒適之硬床墊
睡前做不費力之運動
保持心情愉快
支架與復健 可減輕關節負擔
輔助性器材:可提昇病人的獨立性,如枴杖,助行器
急性期後做漸進式長期復健,維持關節功能
給病人心理支持及職業輔導
定期追蹤檢查: 長期驗血追蹤發炎指數以及肝腎功能